新冠疫情中行业应对之师见|沈祖祥:面临新冠疫情,除了“应对”,难道我们真的就无路可走吗?
发布时间:2021-10-28     浏览次数:


沈祖祥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旅游策划



01

对于文旅行业,新冠疫情到底意味着什么?


也许因为全球化浪潮的势不可挡,我们这个世界,已经被疯狂肆虐的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并且不断被撕裂,用惨不忍睹一词进行形容,恐怕一点都不为过。


没有人不知道新冠疫情,但却很少有人关注新冠疫情本身这个不可改变的病毒属性之外,对于我们,对于文旅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细细深究,不难发现,新冠疫情对于我们,对于文旅行业,有着三个特别的意味。


第一,意味着是一个危机。

新冠疫情是疫情,然而对于我们文旅行业来说,用旅游的专业术语或者行话来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我们更习惯于用“危机”或者“事件”来描述和定性。而“危机”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宽泛,包括战争、天灾、人祸、事件以及疫情。而且,即便以疫情而言,就拿中国来说,至少那年的“非典”疫情大家都还记忆犹新。


并且新冠疫情是一场全球性、公共性危机,不仅中国,而且整个世界,不仅文旅行业,而是所有产业和行业,无一幸免。我们没有必要不停开启比惨模式,更没有必要怨天尤人,看看商业、看看教育,看看电影行业,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第二,意味着规律。

历史有其规律可循,读读历史,放眼中外,古今皆然,逢9必变,191919491979……。去年、前年,更前年甚至几乎每年,我都不停地炮制和鼓吹自己的这一谬论,如今,只不过不幸言中而已。


第三,意味着变局。

新冠疫情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单一的公共卫生角度的疫情,它显而易见已经扩展到全球,而且不停漫延,并且事实上我们已经无法预判其结束的时间和未来的以及复合化为其他东西或物种的走向。令人担忧的是,它已经被政治绑架,被sai锅利用,甚至和战争捆绑上也不一定。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它也许成为了某种变局的导火索。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仅仅把它看作为一次或一个单纯的疫情,已经没有了疫情合适结束的时间表,也不知它的最终演变的走向和结果,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更足够清晰的认识和长期持久的准备。


党中央高瞻远瞩,把当今社会定位为百年一遇的变局,寓意深远,视野宽阔,值得好好深究和回味。



对于文旅行业,我们究竟从新冠疫情中应该学习什么?

02


你可以说它突如其来,你也可以归咎于百年一遇,但这毫无意义。文旅行业,全域应对、全员应对,全民应对,实属无奈,而且也是当务之急,本也无可厚非。只是文旅行业在举国上下全力应对疫情的同时,哪怕乘着小小的间隙,应该好好思考这样一个非常严肃的命题:对于文旅行业,从新冠疫情中,我们学习什么?学会什么?


学多了,消化不了。以下二点,理应熟知并且拳拳服膺:第一,反思;第二,批判。


1)反思

谁来反思?没有必要大家都去反思,全社会都来为文旅行业反思。既然是师见,那就让我们的“学生”反思,我们的文旅企业反思。


反思什么?我们可以列出一连串:

1)在新冠疫情下,文旅行业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2)在新冠疫情下,文旅行业为什么如何惊恐失措?

3)在新冠疫情下,如何自救与被救?

4)在新冠疫情下,在一片“应对”声中,你“应对”了吗?

5)新冠疫情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谁都无法预知疫情,谁都无法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却一定可以预知事实:在旅游发展进程中,一定还会有很多类似新冠疫情的旅游危机。从这次疫情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哪些经验,哪些教训?

6)还有就是,作为“师见”另一方的“学生”,应该反复,你到底有没有好好学习,平日从老师那里到底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还是错?

……


反思,关键不在多少,不在内容,反思是一种态度。


2)批判

谁来批判?批判什么?


我们,我们这些诲人不倦的老师。不,不是我们这些老师来批判,也不用他人来批判,而是老师们拿起勇气,自己批判自己。


自我批判,需要勇气,需要胸怀。没有批判,没有自我的批判,哪来学术的繁荣。一个行业、一个专业、一个学科,没有自我批判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无休无止所谓的学术的研讨,但实际上各言其是,很少有真正意义的学术批判,尤其是我们的文旅学术界。


让老师自己批判自己,显然是残酷的,并且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所以,不多主张,只言一二:


1)我们这些“老师”,包括各级文旅的领导,我们是不是在反复啰嗦着尽说一些“永远正确的废话?”


我们是不是有意或者无意地在误人子弟?面对新冠疫情这一残酷的事实和现实,我们的那些理论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拟或我们许许多多的应对,根本就是隔靴搔痒。


2)我们是不是错了,而且是我们这些当老师,搞理论研究的错?一直以来,我们都在鼓吹,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支柱产业,甚至吹嘘它是一个没有任何风险的产业。如今新冠疫情事实证明,文旅行业不仅充满着风险,而且充斥着高风险。一有风吹草动,文旅行业都会草木皆兵。我们常说,农民靠天吃饭。而文旅行业,不仅要靠天吃饭,还要靠人、靠社会,靠一切吃饭。并且,发生在文旅行业无数崩盘的事实证明,文旅投资巨大,风险巨大,收效长远,并且收益甚微,回报很慢。


是该到了我们“师”与“生”一起“反思”和“批判”的时候了,绝非妄自菲薄,或故出惊人之语,而是需要我们扎扎实实。


批判是一种精神。



03

对于文旅行业,我们究竟如何“疫”火重生?


关于文旅行业应对新冠疫情的话题,我们讨论的已经够多了,也够热闹的了,各种各样的“师”,各种各样的“见”,无论“高”与“拙”,该讲的都讲了,不该讲的也都讲了。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各种各样的“应对”举施,也都争先恐后地出台了,且不论实际效果如何,出发点与动机一定是好的,不似我这“嘶”冷漠和无动于衷。


其实,倒也不是。应对新冠疫情,人人责无旁贷。而且,首当其冲,首先应该是如何“应对”。


只是我不太喜欢、不太赞成用“应对”二个字。“应对”更多的是被动,是无奈。除了“应对”,难道我们就真的别无他法,别无他词,用一个更主动更积极更恰当的二个字或词呢?


忽然想到,本次话题,因“疫”而起,由“疫”而生,也就临时抱佛脚,借来“疫火重生”一词,狗尾续貂二句,以便赶快草草收场。


疫火重生,或者疫后重生,重生什么?


第一,首当其冲,需要重生一种信心。

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首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国家实施黄金周,中国旅游出现井喷行情以来,旅游基本上顺风顺水,一路高歌猛进,没有经历过大的发展挫折。


如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并且是如此疯狂和肆虐的危机,不难发现,文旅界笼罩着一股阴影,弥漫着一种担忧。

经风雨,哪来彩虹?看看真正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金融业,如果没有之前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哪来今天的步履坚实。中国旅游业甚至世界旅游业,总体而言尚在生长期、成长期,根本没有完全发育成年,新冠疫情只不过是中国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挫折。我们应该信心满满,旅游业必定更加阳光灿烂,更加坚实稳定,迎来中国旅游具有里程碑式的美好!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第二,其次,需要重生一种意识。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旅游行业叫好的人太多,忧虑的人太少,普遍缺失一种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看看中国最伟大的企业之一华为,你就知道什么叫伟大,因为什么而伟大,任正非的那句经典名言:“除了成功,我们别无选择”,一语破点。从这次疫情中,我们应该新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各种各样疫情,大大小小,天灾人祸,一定还会有,只是大小程度,形态不一而已。


第三,需要重生一种艺术。

需要我们重生疫情应对的“艺术”。我们不能为应对而应对,不能把应对变成了应付。“应对”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这次新冠疫情的“应对”,从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有条不紊,而不是惊慌失措,学会了有的放矢,而不是慌不择路,从教训中总结出了规律,探索出了经验,相信我们将会变得更加的成熟。


第四,需要新生一个世界。

如果说这是一个百年一遇的时代变局的话,如果说真有那句坏事可以变好事的现实的话,那么,我更希望,全体文旅同仁,跳脱被动的应对,去思考和谋划一个旅游重生的世界,新生的世界。


我们应该坚信,一个全新的文旅时代一定到来,也许,新冠疫情加速了、催化了一个旅游新生的世界。


 CopyRight ©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光华楼西主楼18-20层(邮编200433)
TEL:(86 21)6564 3667    FAX:(86 21) 5566 4027    E-mail:MTA@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