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中行业应对之师见|薛岚:新冠疫情与旅游科研
发布时间:2021-10-28     浏览次数:


薛岚

青年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游憩规划与管理,旅游发展与社会变迁,旅游社会学。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许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变得不再可行,热情的攀谈,肢体的接触、紧密的队伍成为禁忌,取而代之的是礼貌的距离,遥远的示意。旅游活动亦是如此,景区关门,行程取消,曾经的说走就走,如今的提前预约,热爱热闹扎堆的中国人也不得不开始接受甚至欣赏“距离之美”。面对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甚至可能的长久相伴,不仅旅游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旅游学术研究也受到了影响。以下我将从两个方面分别讲述我个人的一些理解:新冠疫情对已有知识的更新,以及对新知识的创造。

(图片来自网络)


已有知识的更新

updates of existing knowledge


旅游研究是针对人类旅游活动及其他相关现象的跨学科研究,涉及到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管理等诸多方面,而新冠疫情对旅游产业/活动的改变也无疑会更新许多现有旅游研究的学术成果。比如危机管理(Crisis and Risk Management)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学界也曾总结出许多理论成果。但新冠疫情无论是严重程度、波及范围还是持续时间,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危机,已有研究成果已无法用来解释和指导现阶段旅游行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因此学界有必要以新冠疫情为背景,对相关问题和理论进行重新审视、思考和验证,对已有旅游领域中的危机管理知识进行更新。


再比如新冠疫情后的游客行为与感知是否会彻底改变?这个问题在五月初旅游研究三大期刊(分别是Tourism Manage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and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主编交流的webinarTemple University主办)上也是一个讨论热点,大家一致认为新冠疫情会改变一些事情(国内旅游升温,过度旅游缓解、邮轮旅游重整、旅游的奢侈化等),但是也不会改变一些事情(对旅游的热爱、异地性体验、旅游经济的贡献等),就像高铁彻底改变了中国国内旅游的目的地版图,新冠疫情也必然留下一些不可逆的影响,但旅游活动终将回来,现代社会对旅游的需求也不会改变。对于可能被新冠疫情影响的已有研究成果,旅游学界理应去主动识别,通过严谨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系统分析对相关知识进行验证、补充和调整,从而更好得为旅游实践提供参考。


以旅游过程中游客对拥挤度的感知为例,该题目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涉及到游客体验,目的地管理,过度旅游等话题,学术界也产出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新冠疫情极有可能改变游客未来旅游活动中对拥挤度的感知,以往觉得不拥挤的情况在疫情后可能就会变得拥挤,由拥挤感而引起的其他感知/行为也会有所改变,需要重新测量。与此相关,从景区管理的角度来看,拥挤度问题涉及到游客容量的概念。以往对游客容量的测算涵盖物理容量、生态容量、社会容量和游客的心理容量,而物理容量和生态容量要求最为严格,也往往在最终容量确定中起决定作用。新冠疫情是否会降低游客的心理容量,从而使心理容量成为决定最终容量的短板?此外,未来是否可能增加新的容量考察维度,如基于病菌传播距离计算的“健康安全容量”?现阶段我国景区普遍实行的不超过30%瞬时容量的标准是否合理?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术界通过严谨科学的方法给出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


新知识的创造

generation of new knowledge


新冠疫情的爆发也带来了许多全新的现象和问题,不仅是与之最为相关的生物学医学,其他学科学者也被调动起来,如地理学者对人口流动和疫情传播关系的追踪,经济学者对扩大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对降低疫情传播效果的评估,生物考古学者借助古DNA研究技术为病毒检测提供协助,管理学者对公众对医疗救治资源分配的伦理学探查、心理学家对居家隔离时间流失飞快(temporal disintegration)现象的分析等等,这些及时研究不仅提高了大众对疫情相关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也为政府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样,旅游学界也涌现出一些新冠相关的研究,如追踪疫情期间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变迁,构建旅游行业恢复指数(recovery index),测度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影响,与疫情相关的游客心理分析,以及一些关于疫情后旅游行业发展的探讨。


虽然疫情催生了许多新话题,但伴随其发展,学术界也开始理性思考疫情带来的影响,不再急于下结论。学术期刊对发表疫情相关论文也更为慎重,提倡“质量高”研究,而非“速度快”的研究。如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主编Geoffrey CrouchTrinet上的最新声明中指出期刊以后将不会过多过早发表与疫情相关的描述性研究(the what),因为疫情仍处于发展之中。此外,鼓励发表解释性(the why)和规范性(the how)文章,从而带来更多的理论贡献。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主编Greg Kaplan最近也在其Twitter账号写道:现在发表新冠疫情影响的研究还为时过早,因为我们还无法判断哪个研究能够代表前沿(frontier),我们应该奖励那些“慢而细”(slow and careful)的工作,而不是那些“快而糙”(fast and sloppy)的工作。因此,与其关注疫情带来的短暂影响,不如等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推其全貌。


此外,由疫情所引发,在疫情结束后仍有可能长期存在的事物(所谓“新常态”),也值得学界关注。比如“云旅游”和“旅游直播”在疫情期间如雨后春笋,不仅许多知名景点先后开启了云直播,许多业界大佬,政界官员也加入到直播卖货的行列中来。再比如预约制在疫情之前非常少见,但疫情后许多景区都采用了该方式。作为一种门票销售/分配方式,预约制一般适用于游客量充足/过多的顶级景点,如故宫、九寨沟。但由于疫情原因,景区景点不得不对游客人数实行严格限制,不提前预约,就可能出现过多游客涌入而无法进入景区甚至在门口聚集的情况,非常不利于疫情防控,清明小长假的黄山景区,就是一个教训。五一期间,预约制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当然有些是形式上的预约,即到达景区门口再进行预约),可以预见今年暑期旅游市场也仍然会是主流。如果预约制成为新常态,也必然会对景区管理,游客决策、游客体验等方面产生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总之,新冠疫情对旅游的影响还在不断演进和发展之中,有些改变是暂时的,有些改变则是永久的。旅游研究者也将紧跟这些变化,选择合适的研究问题,发挥旅游研究跨学科的特征与优势,或更新已有知识,或创造新的知识。此外,也不应过分夸大疫情带来的影响,毕竟以往的经验都告诉我们,疫情终将过去,春天终将到来。


 CopyRight ©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光华楼西主楼18-20层(邮编200433)
TEL:(86 21)6564 3667    FAX:(86 21) 5566 4027    E-mail:MTA@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