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歆梅
博士,讲师
研究兴趣:乡村旅游、旅游地理学、旅游发展与社会变迁
旅游业是新冠肺炎疫情中最直接受到重创的行业之一。1月24日,文旅部下发《暂停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紧急通知》,暂停了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随着国内疫情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各地的旅游企业经营政策有所松动,也有所反复,存在随时调整的可能。比如上海,随着疫情状况的好转,3月12日开始大部分景点陆续开始正式恢复运营,而在三周不到的时间内,重新关停室内参观的景点,至今尚未开放。政策的变化,与上海入境输入病例、大量外地人口回沪的压力直接相关。所以,脱离疫情发展谈旅游业恢复、甚至反弹是不现实的。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充分展望疫情后旅游业的发展。
关于疫情后旅游业发展的展望,我想谈谈以下三点看法:
第一、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旅游业的恢复会比我们的想象要快。
旅游业敏感但不脆弱。说它敏感,因为旅游业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疾病、政策风险等天灾人祸的影响;说它不脆弱,自19世纪中后期现代旅游业诞生以来,再也没有什么遏制住过它长期发展的步伐。产业内生的动力,以及现代人对旅游与度假市场的需求,使得旅游业在一次次按下暂停键后,都能以超过一般预期快速复苏、成长。
现代旅游,从本质而言,是现代性生存条件“好恶交织”的反应和体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快速进入到现代化进程,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从此踏入现代大众旅游发展的时代,仅仅四十年就孕育了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之一。
无论是GDP连续四十年持续增速超过9%,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还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19.2倍;更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城市化率仅为17.9%,根据今年3月份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19年已经突破60%。城市人数的激增,培养了新兴、巨大的旅游市场,中国在近年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地位。在刚过去的2019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将近1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中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
宏大的数字,似乎距离个体很遥远,却是每个旅游从业者身处其中,能真切感知的行业大背景。对宏大数字的解读,也增强我们每一位旅游人对这个朝阳产业的信心。此外,对于疫情后旅游业恢复的信心,也源自个体的行业经验。不可否认,在3月初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海外爆发之前,我们对于国内旅游业能够迅速恢复的信心来自于2003年非典的经验,对于海外目的地市场快速恢复的信心很多来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的经验。以往旅游危机的出现,每一次的复苏都超过了原本的预期。这次虽然有所不同,但历史大势非常明了。
第二、国内旅游发展将在疫情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自3月以来,疫情在欧美集中性爆发,新冠疫情已经成为二战之后最大的全球性危机。接下来,还有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更难以预测的大流行,以及因为疫情可能附生出的经济衰退、政治冲突,甚至逆全球化趋势,都给出境旅游、海外旅游目的地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在3月初之后,再将疫情后的旅游发展预测直接对标2003年的非典经验,已然需要慎重。这一次,疫情后的中国旅游发展,无论入境旅游还是出境旅游的恢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国内旅游有望迎来发展新阶段。
疫情后旅游业的复苏,将始于国内旅游的恢复。清明节前后,飞猪、携程和美团三大OTA平台,竞相发布疫情后迎来第一个清明小长假的旅游消费复苏预测或报告。虽然三家平台数据来源不同,大数据显示出了在游客结构、消费偏好,以及云促销能力等方面可互相呼应、相似的结论与趋势。从这些节前预测与节后复苏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90后新生代在周边游、省内游的强大的消费力。清明期间,黄山“游客扎堆”上了热搜,也让国内旅游在疫情后的快速恢复看到了信心。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的发展战略,旅游主管部门曾作出多次调整。从1990年代中期的“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到2005年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再到2008年调整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在战略上,国内旅游被提到越来越靠前的位置,出境旅游的次序越来越靠后。然而,实际的行业发展中,过去的十年,正是中国出境旅游最美好的时代,也是行业中高端产品最集中的市场,是行业从业人员更愿意选择的市场。而入境市场萎缩日趋,在报告中常被纳入到“入出境旅游总人数”之中,很少被单列。
虽然国内旅游虽然人数客观,增长迅猛,但是在行业“规矩”、服务意识、游客反馈、从业人员收入等方面与出境市场有着存在很大的差距。鉴于海外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旅游人会把目光投射到国内,以经营出境旅游的产品开发经验、游客服务规范等重新看待国内旅游。城市周边游、乡村旅游将大有可为已经呈现出趋势,广大的西部地区则是国内长线游的最大想象空间。这与中国旅游客源市场集中在东部,最优质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集中在西部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关。
2019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1.55亿人次。这批高端的游客需求回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旅游产品的结构性调整,将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更多高品质的国内旅游产品与服务出现。
第三、专业化发展的小微旅行服务商会在疫情后的国内旅游恢复中获得新机会。
旅游企业大多属于小微企业,劣势是应对突发事件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会因为危机倒闭一批的可能。然而对于小微旅行社,或者说小微旅行服务商来说,由于没有重资产的束缚,又有着船小好掉头的优势。
疫情之中,很多小微旅行社创业者、核心人员都在修炼内功,各有各的招数,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年轻创业者的活力。有的利用直播进行产品和目的地宣传,有的在朋友圈卖土特产维护客户关系,有的修炼内功加强对目的地的理解。在市场方面,由于出境市场的不确定性,原本有出境预算的游客,可能转向国内旅游,这其中,就有很多适合专业化发展的小微旅行服务商擅长的主题游。
很多原本属于出境的热门主题旅游,都有转向国内旅游的可能。仅以儿童中高端教育游学主题游为例。中国社会对儿童教育极为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潜移默化之下,假期的儿童游学已然成为城市家庭的“刚需”。孩子的成长不等人,错过一年是一年的想法在很多家长身上有着共鸣。这次全球性疫情恰是一面镜子,家长们宅在家里刷各国抗疫新闻百态之际,也会带来很多家庭教育上的反思。比如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科技优势带动下的民主体制反思,对世界公民是否存在的反思,对何为文化自信,以及对教育终极目的反思等等,这些反思最终可能都会落回到脚下这片土地作为依托进行思考与比较。将来会有更多家长希望孩子在成长期看看世界有多大的同时,可能会重新去发现脚下的土地、立足于这片土地,中高端游学市场会产生一定的回流。虽然在疫情期间,孩子们渐渐适应了线上学习,然而更迎合孩子天性的体验性教育是网络空间无法取代的。各种主题的文化、自然体验游学,会给专业的小微旅游服务商带来新机会。
总之,随着新冠疫情的控制,中国的旅游业将会以超过一般预期的速度复苏。旅游业的复苏将(正在)从国内旅游开始,并看好出境旅游需求的“出口转内销”。疫情后国内旅游的复苏,以及出境旅游市场的回流,将成为国内旅游结构性改变的新起点,并为日趋专业化的广大小微旅游企业带来更多新机会。当中国人自己都爱上国内旅游多样化产品与服务的那一刻,也许就是中国的入境旅游重新起步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