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随着日常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复旦大学旅游管理专业(MTA)项目迎来了新一次的精英讲座,本次讲座非常荣幸邀请到中国信息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副会长刘崴先生,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数字藏品的前世今生》的精彩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旅游学系胡安安副教授主持,同时在腾讯会议及哔哩哔哩“复旦MTA”官方账号上进行同步直播。
活动精彩回顾
讲座伊始,胡安安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本次讲座嘉宾刘崴先生。刘崴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法律硕士学位,现担任中国信息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副会长,宁波标准区块链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拥有十五年法律行业背景和五年科技企业高管经历,长期专注于法律服务信息化工作,主导了多个法律科技项目的落地,是研究区块链与应用场景相结合的资深业务专家,也是首个全国公信联盟链——“信证链”的联合创始人。
本次讲座中,刘崴先生介绍了数字藏品发展历程、数字藏品出圈原因、数字藏品的意义和应用以及数字藏品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数字藏品从何而来
谈到数字藏品的起源,刘崴会长开场从区块链技术的概念与应用讲起,以一桌麻将游戏为例来阐述区块链的运作本质,即单点发起、全网广播、交叉审核、共同记账。通过区块链技术在去中心/多中心化的信息系统,数字化资产的交易系统,高效、精准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和案例阐明区块链被视为一场大技术变革的原因。进而引入到区块链技术在数据资产化方面的重要进展——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 Token,NFT)。NFT是一种架构在区块链技术上的不可复制、篡改、分割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可以理解为一种去中心化的“虚拟资产或实物资产的数字所有权证书”。它具有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不可互换、独一无二、可验证、可流通、可交易等特性,是与同质化通证(fungible token,FT)相对应的概念,也被称为非同质化代币、异质代币、不可替换通证、不可互换型代币等。
由于NFT本身具有的去中心化、可任意流通流转等属性以及我国相关政策的要求,NFT中国化改良尝试出现了数字藏品、NFT中国、一体化数字艺术品、数字版权等场景模式。
二、数字藏品的意义与应用
从2012年Colored Coin(彩色币)第一次被讨论,让人意识到了将资产发行到区块链上的巨大潜力,到2017年软件工程师John Watkinson和Matt Hall通过编写智能合约将一万个各不相同的头像储存到了以太坊上,并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Cryptopunks,NFT由此诞生,NFT应用走进人们的视野,2021年佳士得历史上首次以NFT形式拍卖竞得数字艺术家Beeple的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底价100美元,最终以6934.6万美元成交,一举成为在世艺术家成交作品第三高价。由此,NFT成为币圈新宠,迎来爆发式增长。NFT市场总销售额在2021年二季度超过了5亿美元,7月单月销售额对比2020年4季度增长328%,2021年4-7月,月均二级市场交易额达1.09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数字藏品市场出现了“破圈”现象:奈雪的茶全球限量发行300套数字藏品,以盲盒玩法带动储值卡销售1.9亿元;上海静安寺发行“观音护佑金卡”数字卡等。不同行业推出多种形式的数字藏品推动我国数字藏品市场飞速发展。
三、数字藏品的意义与应用
刘会长认为NFT的核心价值在于数字内容资产化,是虚拟世界的产权确权和交易机制。NFT为数字内容提供产权证明,将数字资产的范围从数字货币拓展至图像、音视频、游戏道具等非同质化的数字内容。凭借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和去中心化存储技术,NFT 保证数字资产的唯一性、真实性和永久性,有效解决数字资产的确权和存储问题,提高数字资产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如收藏品真伪的鉴定成本),增强数字内容资产的流动性。刘会长同时也指出NFT爆火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NFT在交易成本和价值分配上远优于现有的互联网及其模式。基于NFT运行机制和核心价值,在版权保护、版权交易、内容发行、IP变现等方面有了诸多应用。结合文旅行业的发展状况,刘会长认为文旅行业入局数字藏品有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应对疫情条件下文旅行业所遇到的困境,提供新的变现方式;二是搭建优秀的数字藏品平台也是未来优秀的宣发平台,为未来宣传打基础;三是能够吸引Z世代消费者,吸引收藏爱好者;四是激发IP活力,提供文创产品的新形式、新方向。
刘会长根据国内数字藏品市场发展情况,讲述了数字藏品从获取授权,选择平台再到铸造发行这一完整的发行流程。并结合我国政府监管要求对各个环节流程当中所需要许可、备案要求进行了逐一解读。针对目前数字藏品的市场环境如何看待数字藏品的收藏这一问题,刘会长提出了四项“避坑”守则:版权合法、平台正规、交易守矩、勿触红线。
四、数字藏品发展展望
结合目前数字藏品发展现状,刘会长认为数字藏品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权益,数字藏品的购买不能仅限于图像、视频等信息,用户购买数字藏品的核心是权益,如何结合到实际或虚拟权益是未来数字藏品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二是社交,数字藏品的购买如何能进行展示,数字藏品的社交属性如何呈现对于数字藏品发展规模来说十分关键;三是粘性,如何保持用户对数字藏品长期的关注,对于数字藏品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问答环节
Q1:感谢刘总的分享,想问一下目前我国监管的背景下,NFT数字藏品能否以实物抵押的形式进行权益落地呢?对于目前数字藏品稀缺性的确权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A1:首先第一个问题,目前我国的监管要求是不允许数字藏品带有金融属性,不允许进行交易的,那么实物抵押的形式是不允许的。就数字藏品的稀缺性的确权问题,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技术层面上,确保NFT的唯一性,这个由技术来保证,二是法律层面上,确定藏品的发布者有所属权益,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
Q2:我国具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存在非遗文化传承断代的问题,目前NFT与非遗文化或传统手工是否有结合的案例,是否有行业想象和发展的空间?
A2:目前来说,国内数字藏品一个非常重要的IP来源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平台都在做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藏品发布的业务,未来通过发行NFT的形式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更好的展示濒危非遗相关文化是有很大空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Q3:数字藏品能否与现有的OTA模式进行结合,有没有类似落地场景和案例?
A3:对于像OTA平台方来说,NFT的发行都可以进行,问题关键在于数字藏品有什么权益,旅游平台拥有许多资源,例如景区、酒店等,如果能把对应权益与数字藏品的发行相关联,得到用户的认可,那就有很多创新性的空间。
文稿:2021级MTA全日制班 姜文
排版:2020级MTA全日制班 纪灿灿